回眸2023,全区累计获批市级以上领军人才(团队)111项、列全市第二。其中,朱日祥院士团队获批市顶尖人才团队(全市3个);5家人才企业上市、列全市第一。
截至目前,全区集聚各类人才31.4万人、高层次人才5.1万人,获批各级各类领军人才2900多人次,获评科技部“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”,苏州留创园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三。
产才融合
打造人才成长最佳舞台
建设现代化强区,归根结底靠人才。近年来,高新区着力打造一流校区、一流平台、一流集群,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空间,让人才与高新区双向奔赴、相互成就。
建设一流大学校区。去年7月,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东区启用,首批1000余名师生正式入驻。目前,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区正在加快建设。为切实解决教职工居住需求,高新区配建2000套高品质教师人才公寓,同时,在校区周边建设20万方太湖科学城国际创新社区,承接科教资源溢出。
打造一流创新平台。截至目前,全区已累计引进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、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院所平台112家,先后组建22家市级创新联合体和1家省级创新联合体,支持领军企业牵头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跨区域跨领域调配人才。
培育一流产业集群。高新区立足区域产业优势,全力打造新能源、数字经济、光子及集成电路、医疗器械及大健康产业集群,高标准成立太湖光子中心,举办首届世界光子产业发展大会,成功获批全省唯一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。同时,实施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“双引领”计划,培育高企1631家,上市企业34家(其中人才上市企业13家),以产业升级推动人才需求向高端延伸。
筑巢引凤
集聚创新发展最大增量
有凤来栖,枝繁叶茂。在人才扶持政策方面,一直以来,高新区不断强化高端领军人才、海外归国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导向,全力构建海外人才、领军人才、青年人才三个引才体系,为“聚天下英才而用”赢得主动和先机。
用更实举措引进海外人才。大力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面向海内外招引高层次人才,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45人,其中院士、长江学者、杰青等高端人才51人。持续放大国际精英创业周、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等引智品牌活动效应,挂牌成立全市首个国际人才港,设立驻日引才工作站、新加坡创新中心等海外引才站点,大力引进一批海外高端人才。
用更广领域集聚领军人才。坚持以赛引才,启动“智汇苏高新”全球创新创业大赛,举办全国首届颠覆性技术大赛领域赛。着眼弘扬苏绣技艺,培养造就了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2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苏绣)代表性传承人、96位高级职称工艺美术师,姚建萍入选第七届苏州杰出人才奖。
用更大力度吸纳青年人才。高水平建成启用台湾青年创新中心,加强与“C9联盟”高校深度合作,建立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、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(苏州分院)。围绕产业集群广纳青年科技人才,累计举办“校园苏州日”校企对接和专场活动以及“敢动青春向新而行”校园引才系列活动102场,提供岗位4.6万余个。
引育留用
营造创新创业最优生态
让人才成长与区域发展“相向而行”。高新区聚焦人才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“关键小事”,通过更全面的支持、更贴心的服务,让人才需求“前呼后应、一呼百应”,厚植“逐梦人”“追光者”成长发展生态。
汇聚创新全要素。目前,全区已建成超500万方双创载体,获评首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、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、全省首家互联网法庭。同时,发挥太湖光子等三大“百亿级”基金作用,科创天使基金全年服务600余家企业,出资超8000万元,撬动社会资本超4亿元,“人才通”放贷超6000万元。
做优服务供给侧。聚焦精准服务,成立苏高新人才服务中心,建立“一中心一平台一频道”人才服务体系,以清单方式推出5大类115项服务举措,高标准打造南大附属、新区实验等三条高品质教育链,签约揭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,为人才提供教育、医疗等全周期服务。
增强护航聚合力。在全市首个试点企业诉求闭环处办机制,打造“苏新办·企航家”服务站,为人才企业提供陪伴式成长型服务。推出“智汇高新伴你前行”人才服务矩阵,精准化、“一对一”对接人才工作生活、法务咨询、培训辅导等个性需求。
提升安居幸福感。构建“一个背包”来苏无忧的安居体系,全力打造太湖科学城等覆盖全域的“1+2+X”高品质人才社区,系统运营11家青年人才驿站,全年新增投用青年人才公寓1856套,累计提供1.7万套人才租赁住房,上线“和·狮山玖寓”“雅院公寓”等高端人才公寓,确保各类人才即招即住、拎包入住。
“人到苏州必有为,智汇高新创未来”,下一步,高新区将全力构建海外人才、领军人才、青年人才三个引才体系,持续完善人才乐居和人才服务两个保障体系,加大人才引育力度,优化人才发展生态,提升人才服务水平,全力打造全市人才新高地。(陶莹 区人才办)